地址:台北市康定路173巷是現在的剝皮寮老街,可以搭捷運到龍山寺站,再步行5分鐘就會抵達
買了無敵兔之後,每個禮拜都出去玩,越玩越大,能說是兔子帶給我的好旅遊運嗎?
其實是因為入手兔子,我也想要多拍、多玩相機,想要趕緊摸熟無敵兔的能耐、效能囉。
原本以為沒辦法參加這次三杯兔(我們三個好朋友,天豪、琦格格、我,都用5D2,所以我們取了''三杯兔''當作我們的稱呼,很好笑吧?)的剝皮寮之旅,好慶幸橋開了原本的行程,好開心有參加剝皮寮之旅,用黑白拍剝皮寮挺有FU的,而且剝皮寮這裡有好多好好吃的小吃。
2010.03.28
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臺北市萬華區,北臨老松國小,東至昆明街,南面廣州街,西接康定路,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。在目前可得的艋舺地契資料中,福皮藔街在嘉慶四年便有店屋買賣的紀錄,可以推估剝皮寮聚落的成形當在清代早期,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時間。
清代中期,剝皮寮街稱為福地藔街,而福地藔街尾為清代艋舺的營盤所在,由於當時營盤在北臺灣的軍事地位極為重要,在時空背景上有其獨特性,福地藔街連結了營盤與艋舺市街的道路。就艋舺地區的觀點來看,剝皮寮位於清代艋舺東南角的邊緣位置,是艋舺通往古亭庄的要道。清代道光、咸豐年間,臺北的開墾已經遍及大安、中崙、古亭庄、景尾(景美)。艋舺至新店及艋舺至錫口(松山)的交通順暢,故成為各地土產的集散地,古亭庄、景尾的貨物若要進入艋舺皆須經過福地藔街。因此可以理解,剝皮寮街在清代時是艋舺與其他街庄的聯絡要道,更是其他街庄要進入艋舺要重要市街的必經要道。
日治時代稱為北皮藔街,在日人一系列都市空間的改造計畫,使得北皮藔街道失去了清代的空間地位,但由於被劃定為學校預定地,所以在都市計畫中得以保留。正因為如此,整個剝皮寮街因受清代街道發展及日治時代空間改造計畫的影響,一方面在建築物上保有清代民房特色,一方面在今日廣州街、康定路保有日治時代街屋立面的形式。然而光復後由於都市化腳步加速,艋舺其他地方隨著老街發靳而改建,街道紋理因數次都市計畫之拓寬道路,已不見清代舊貌。剝皮寮雖劃歸學校用地,長期禁止增建,反而保有了清代舊有街型,但部分清代、日治時代建築物卻因為年久失修而荒廢,或因產權問題而轉手他人,已不復往日舊貌。
日治時期被劃定為老松國小學校用地,在民國七十七年,臺北市政府開始進行剝皮寮土地徵收,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十六日,剝皮寮進行人員淨空。六月二十日歐晉德副市長組成「臺北市政府推動剝皮寮古街歷史風貌維護及建築物在利用專案小組」,六月二十二日召開專案小組會議,提出剝皮寮再利用「應以教育措施建設與文化資產結合,積極成立跨局處整體規劃小組」。民國九十一年四月二日「剝皮寮老街修復再利用工程」開標評選建築師,由徐裕建建築師事務所得標,研擬剝皮寮建築體及內部空間的修復與規劃設計。同年五月十五日臺北市政府馬市長英九主持「萬華剝皮寮老街修復再利用工程會議」,再次強調應強化教育與歷史街區共構並存的精神:十一月二十九日,「剝皮寮老街南北側第一期(東側)修復再利用工程」通過都市設計審議,修復工程於六月二十七日由慶仁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得標,負責進行修復工作。並於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七日正式動工,工程於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完工。至於「剝皮寮南北側(第二期)修復再利用工程」於九十三年一月九日通過都審,刻正進行細部設計。
民國九十二年八月,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「臺北市在鄉土教育中心」,作為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管理營運單位。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秉持「歷史老街紥根校地、教育活動活化歷史老街」的理念,提供臺北市本土教學資源,推廣本土教育活動,希望活化剝皮寮老街作為本土教學示範場所,並研擬剝皮寮老街永續運作模式,創造教育與文化共營的前景。
有FU嗎?拍黑白超有FU
下次我也想讓大師幫我做人像剪影,不知道我的剪影剪起來會是如何?
剝皮寮不大,但是遊客好多喔,拍照起來還算有FU
剝皮寮的房子有經過修復,若是原蹟保存我覺得會更讚!
牆上的彩色塗鴨耶!讓我想起台中的彩繪巷
接下來看我隨手拍的龍山寺吧!
龍山寺的簡介在這裡:http://www.lungshan.org.tw/home.htm
對聯,右聯
對聯,左聯
我其實走進龍山寺後,我超想要有導覽可以聽,逛寺廟有導覽差很多,可以知道什麼樣的建築、雕刻是什麼樣的典故,這樣才不會是走馬看花,不過我google不到龍山寺的導覽,只有找到很詳細的官方網站上的簡介:http://www.lungshan.org.tw/home.htm,跟大家分享囉!
看過簡介後我還想要再找一天好天氣,再去龍山寺拍拍照。
不過龍山寺跟剝皮寮假日的人都很多,我想是拜電影艋舺的熱潮吧!真想休一天假,找非假日再去走走逛逛,那時候的剝皮寮應該會比較有FU拍照。這天真的遊客太多了,我只能隨意拍幾張。